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
-小红书上的宝妈们都在疯狂安利迪巧家的D3钙滴剂,抖音直播间海露滴眼液更是秒空,妥妥的育儿爆款!这背后,其实暗示着一波资本市场的暗流涌动——百洋医药(301015)股价复活在即?毕竟,它可是这些爆款背后的-操盘手-。
之前18个月股价一路向下,最近周K线居然三连阳,成交量也爆了,这到底是-死猫跳-还是-真·王者归来-?
先来看看2024年三季报,有几个数字很微妙:营收61.44亿,差不多是行业大佬上海医药的三分之一,但市值只有人家的九分之一!更绝的是,品牌运营这块,41.33亿的营收贡献了91.93%的毛利,等于卖1块钱赚0.65元!医药流通行业平均净利率也就3%不到,百洋这盈利能力简直吊打一众同行,堪比创新药企,市场是不是对它有什么误解?
这就要说到百洋的-独门秘籍-了。
在青岛即墨的智能物流基地,迪巧钙片从美国漂洋过海过来,72小时内就能通过百洋的2.7万家连锁药店和16万个基层医疗终端铺到全国各地,县城都能买到!这种-国际品牌+本土运营-的模式,让海露滴眼液三年销量从300万支飙到1.2亿支,牛不牛?他们自己研发的智慧供应链系统还能预测未来15天的补货需求,库存周转比行业平均快11天,难怪经营性现金流连续8个季度都是正的!
很多人还在纠结医药流通企业估值能有多高,百洋已经悄悄拿下百洋制药的控股权了。
这可不是简单的扩张,百洋制药的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(奈达)是首个中美同销的缓控释制剂,2023年已经通过FDA认证杀进美国市场了!更厉害的是,它的大股东还有12个创新药械在研发,其中一个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1类新药已经完成二期临床了。
这种-商业化反哺研发-的操作,怕是要重新定义医药流通企业的价值了!
天天盯着分时图,肯定会被波动搞得心慌。
把K线拉到月线,你会发现:现在1.3倍的市净率,比2019年集采那会儿还低,但净资产收益率却比当时高了5.2个百分点!北向资金的操作也很有意思,医药板块都在减持,但百洋的持股比例却逆势涨到3.18%,跟它在恒瑞医药这些创新药企的操作完全相反。
这波-用脚投票-,是不是暗示着外资对中国医药产业升级有了新的理解?
很多人担心集采政策,医保局的专家说,像迪巧、海露这种消费属性强的产品,拼的不是低价,而是品牌和渠道。
百洋也开始转向-政策免疫-领域,比如新出的纽特舒玛特医食品系列,定价权完全在自己手里。
2024年三季度,非医保依赖产品的收入占比已经到68%了,同比增长13个百分点,效果立竿见影!
在越南海防,百洋2.3亿的东南亚分拨中心主体工程已经封顶了。
这不仅是RCEP的布局,更是要把中国医药供应链复制到东盟市场!海关数据显示,2024年前8个月,中国对东盟医药出口增长39%,跨境电商出口的膳食补充剂更是暴涨167%!国内市场还在迷茫的时候,这些产业趋势或许正在重塑中国医药企业的价值坐标。
现在百洋11.89倍的动态市盈率,不仅低于医药商业板块平均的22.38倍,甚至比一些中药企业还低。
但它的品牌运营毛利率(65.2%)却跟片仔癀(47.3%)差不多。
这到底是市场看走眼了,还是产业转型期的-迷雾-?百洋把2024年定义为-新质生产力建设元年-,砸5个亿打造AI驱动的数字营销平台,我更愿意相信,资本市场需要重新认识这种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商业创新!
老龄化+消费升级,国际品牌+中国智造,这些时代浪潮不应该被低估。
从青岛港的进口药品到胡志明市的迪巧广告牌,百洋的故事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财务数据。
在如今的资本市场,我们到底要用什么尺子,才能衡量这些扎根中国、链动全球的医药新势力?
免责声明:本文的时间、过程、图片,人物信息均来自于网络,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,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,请观众勿对号入座,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。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,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,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。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、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作者,我们将予以删除!